《考究明式苏作家具的藤编软屉工艺》

考究明式苏作家具的藤编软屉工艺

本文摘要:

从传世家具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床凳类家具都是棕藤编织的软屉,这说明在明代及清早期大量使用了棕藤编织工艺。棕藤编织的方法就是在木框的内边缘有序打眼,先用湿棕绳在框内穿成网,棕绳网干燥收缩后绷紧成底,后序用藤皮小条编织为席面。 考究的家具其藤屉总是又细又密。乾隆十四年纂修的《工部则例》有藤作用料用工条款,可供参考,见附录。我国南方各省均产藤,但不及马来半岛及印尼产者。可能藤材很早就是一种进口商品。



    

1软屉释义及其特点

软屉是在坐、卧家具上以藤、棕或其他纤维采用使用编织的方式形成有一定弹性的支撑面与人体直接接触。其中最常见的是藤面,且多见于苏工家具。软屉舒适透气,由于有一定的弹性,人体感受比木质硬面板要好得多。在没有出现弹簧沙发、改良海绵坐垫等产品的年代里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家具工艺。但软屉施工过程繁琐,人工成本极高,使其不太容易推广。乾隆十四年纂刊的《工部则例》卷二十—到卷二十二为《藤作》,其中就有明确记载。

王世襄先生在其著作《明式家具研究》中多次提到软屉工艺。如“第四章·已·附属构件”中提到“最考究的是用藤皮劈成细丝....精致柔韧,无与伦比。赞赏之意跃然纸上,同时也对其后续无人唏嘘不已。对民国期间作伪的贴草席面的板屉工艺则嗤之以鼻。

249778827_7_20220804015302397.jpeg

2软屉工艺在传统家具中的地位

由于材料和结构限制传统软屉家具多见于坐具,小型卧具中也有应用。常见形式有禅凳、灯挂椅、官帽椅、罗汉床、美人榻等。软屉家具在传统家具中的地位极高。同一造型,同一年代的家具如使用软屉则其规格一定高于同等硬面家具。哪怕是黄花梨、小叶紫檀来做凳面也不及软屉。小小藤艺有如此高度,分析原因有如下几条∶

(1) 软屉工艺施工过程繁琐,人工成本极高。将材料人工成本累计后总价高于硬面。

(2) 软屉特有的透气性能和弹性给人带来舒适的体感是硬面不能比拟的。

(3) 使用软屉的家具功能固定,品味较高。例如在苏南坊间每到夏日,村民喜欢将硬面禅凳挪至屋外当小方桌使用,软屉禅凳则没有一物多用的可能。

(4) 软屉使用时间有限,明清家具上的软屉多有损毁,一般都已经不能使用。

(5) 软屉工艺地方性较强,主要出现在苏工范围。同时制作过程耗费心力,掌握这种手艺的人不多。

3软屉的材料和操作方法

苏州地区将制作软屉的过程形象的称为“穿”。整个制作过程叫“穿帮”,前期过程叫“穿棕”,后期过程叫“穿藤”。比较准确的描述了制作材料和过程。

ece6f5d0bd7c2e02df459dd0131970b8.jpg

3.1组成及要求

软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帮”、棕、藤。其材料综合成本已经高于一般的竹木硬面。


3.1.1“

指用于张拉软屉的空间结构,是软屉结构的骨架。

一般是指椅子的坐面边框。其中张拉区域需要比外边框下沉 0.5 ~1cm,用以安装藤、棕。最后依靠压条补齐平面高度。在下沉区域均匀对称的钻孔,以便张拉藤、

棕。孔径一般在1cm 左白,避元T志引宓集的情况,还会交错穿孔,作用

也是避免张拉力量集中。“帮”,相当于建筑中的梁柱框架,是主要受力构件。

3.1.2藤面

软屉的核心,由藤皮交错编织成的软屉面层,是软屉结构的皮肤。

要求使用表面光洁,有一定弹性的优质藤表皮。较多使用的是进口天然藤皮。较大器物如凉榻、罗汉床使用宽度在3~5mm,苏工软屉凳面一般选择1~2mm 宽度的藤丝。藤丝越细,效果越好,但耗费人工也越多。藤面相当于建筑楼板面层,要求美观、有一定的强度。

3.1.3

藤面面层下的受力层,由棕绳穿插编织成的网状结构,是软屉结构的筋腱。

棕绳编织的网状结构不必非常密,一般“帮”上的每个孔只需一根双股棕绳即可,但必须彼此交错拉紧。棕绳结构一般与藤面成对角关系。由于棕绳本身的承受力和摩擦力较大,交错后能够形成类似建筑楼板结构层。要求有较大强度,能够把面层传来的力有效的分布传递给主要受力的“帮”。棕绳有手工和机制两种,手工的好于机制。

124.JPG

3.1.4

用以把藤、棕稳定的固定在“帮”上。

棕绳和藤丝穿插交错后,有规律的穿过“帮”上的孔洞。要保证棕绳和藤丝张拉力度和保持角度,必须拉紧后在孔洞里用木楔敲紧。木楔后方直径与“帮”上孔洞相同,前方逐渐变细。要求材质软硬适度,过软达不到固定的作用,太硬会导致“帮”沿连续成排的木楔线裂开。以杉木类软木制作为宜。

3.1.5压条

用以遮盖藤面边缘与“帮”的连接处。

压条为有弹性的竹木材料制作的薄片,用竹钉固定在“帮”上。作用是保护藤丝与“帮”连接的脆弱部位,同时遮盖这一不太美观结合部。厚度要做到安装后与“帮”上表面平齐。

3.1.6

协助受力构件。

在凳面跨度较大或者“帮”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用一根下凹弯曲的木材顶住两端的“帮”,防止拉力度过大而导致“帮”变形、破坏影响凳面使用。类似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作用。

3.2操作工艺

软屉工艺至少有穿棕、穿藤和压边三个主要步骤,尤其是穿藤过程费时费工。要求匠人细致、耐心。一张常规尺寸的凳面,由熟练工操作也至少要两天的时间。3.2.1准备

由木工完成坐具外围结构“帮”。准备好前文所述的棕、藤、木楔、压条。3.2.2穿棕

最好连续张拉,过程中尽量不要有接头。所以要预先算好长度截取。为保证强度,一般用两股棕绳。棕绳在使用前需要泡水,目的︰①利用植物纤维湿涨干缩的特性,让棕绳网干后更加紧致;②润滑﹔增加柔韧性。

棕绳穿插一般平行于“帮”,并和藤的走向成对角关系,形成产生不同的受力方向,使整个结构更加合理。棕绳每跨越一次凳面,必须用力拉紧,并立即用木楔固定。后方木楔敲紧固定后,前方的木楔可以取下循环使用。因此,这种木楔要比较长,方便敲紧和取下。

3.2.3穿藤

藤丝宽度在1~2mm,每个孔眼都由多股藤丝穿插,正常1cm直径的孔眼中藤丝少则5~6根,多则9~10根。藤丝长度有限,需要要放在眼中拼接,并将前后藤丝都用木楔楔紧。藤丝长度最好长短不一,可避免多股集中拼接。藤丝使用前也必须泡水。走向与45°角,相当于和矩形凳面成对角线关系。

先穿的藤丝叫“经”。首先完成同一方向所有平行的藤丝穿插。每次穿插都利用“帮眼”上下一次,保证藤丝处于帮的上表面。同时必须保证所有藤丝的皮面朝上,并分散和均匀分布,绝不能上下重叠。除此之外“经”还要松紧适度,过松在使用时会下陷,过紧会让后期的“纬线”无法操作。由于后期还要穿纬线,所以经线固定木楔也是暂时的。

第二次穿的藤丝称为“纬”,是整个过程中最复杂的。除了和经线一样的要求之外,每个纬线都要和穿好的经线交错,并保持平直。师傅们使用一种类似直尺的薄钢片

来平行敲击纬线,达到平直的效果。好的穿藤师傅还会利用经纬交错的不同形成图案花型效果。

穿纬有个重要原则,即一定分别从两头向中间进行。否则操作上将会极为困难。此外,纬线固定是永久的。纬线固定使用长度略小于“帮”厚的短木楔,敲至与“帮”平齐或略低,以保证压条平整。

3.2.4 压边

穿藤结束后,将压条裁切、对角,盖住木楔和边上比较杂乱的部分,并用老竹钉敲紧。

好的压边要求压条与帮面完全平齐,内缘以柔和的弧线逐渐变薄接近藤面。压边接口处应与帮的接口完全一致。如有可能,压边尽量与帮的材料一致。最高级的是采用与帮同一根材料,安装后几乎无法区分帮和压条的界限。但压边很薄,不能使用脆而易裂的木种,所以有时候也会出现帮、条不一的现象。


    这种工艺多用在凳、椅、床、榻中,好的软屉又细又密,纹理丰富多变,寿命在100年以上。人长时间坐或躺在软屉上,因软屉透气松软对受压皮肤可以缓解疲劳,对人体有很大好处,这也是软屉在明清家具高档家具中大多采用的原因。

    明及清前期的凳、椅、床、榻大量采用以棕及藤编成的软屉。造法是在木框的内缘打眼,先用棕绳穿网目作底,或称“棕绷”,上面再编织藤屉。最后用四根带斜坡的木条,名曰“压边”,压盖木框上的透眼。压边用木制或竹制的销钉钉牢,并施鳔胶粘固。

    编织藤屉的藤材用藤皮劈成,有宽有窄,最细的真可称之为“藤线”或“藤丝”,编法也有疏有密。线绳软屉与藤屉大体相同,但不用棕绳打底。线绳或为丝绒拧成,或为丝线合股。交杌或交椅的软屉,有的用棉线或马鬃拧为绳然后穿织。

    软屉用料来自南方,尤其上好的藤皮多来自马来半岛和印尼,现代用藤皮多为南方国产。现在的藤皮细丝一般为1毫米宽度以上,0.6毫米宽度的藤皮细丝已经很难找到或做出来。清末民国,由于这项手艺一度中断,在很多家具中出现了硬屉铺现成藤席的现象,这不是一种独特的工艺,也没有历史参考价值。棕绳后来也有被尼龙、牛皮条或棉绳代替,但棕绳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尤其是100多年的寿命与一般白木家具寿命可以平齐。

   传世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凳,有不少用柴木板作屉心,上敷猪血料加土粉子调成的稠糊,再粘贴草席一方。草席是用可折叠的所谓台湾席裁切而成的。但这些都是近年修理时才换上去的。

随着传统工艺文化的回归和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利用,棕藤编织已经回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与传统文化、实用性与历史性的回归结合。棕藤编织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需求,它的实用性占了主导地位,但历史演化而来的工艺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装饰性,任何一件完美的器具都有类似的装饰。

从事藤垫这么多年的李静,不仅知道藤的特性,还知道硬木和软木的特性。所谓的属性就是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每种木材都有不同的特性,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不同。有些稳定且不变形,而有些则令人难以置信。编织软抽屉时,应分别处理木材的不同特性。如黄花梨、紫檀木在干湿天气变化较大,编织时要注意,要考虑制衡关系;而榆木和槐木等软木则不那么有活力。由于环境原因,南方的家具编织得更紧,北方的家具编织得松一些。无论怎么编织,都要保证每个软抽屉没有松动和缝隙,才能贴合紧密。

如果没有人为损坏,软屉家具可以使用100-200年。即使断了,也可以修复或重新编织。在冬天干燥的北方,在柔软的抽屉背面刷一些淡盐水,可以增加藤线的湿度和韧性,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大收藏家王士祥先生曾说过藤编家具,过去经常用木垫代替藤编。这种草席不仅不灵活、不透气、不柔软,而且失去了藤编的美感。这是一种破坏性的修复方法,今天的人们绝不能重蹈覆辙。作为工匠,编织藤席必须遵循古制,扬长避短。不要模仿被世人鄙视的东西并加以弥补。

晚晴软屉四出头官帽椅.JPG

图:晚清四出头官帽椅


传承文化,熏香永续

藤编工艺是对工匠耐心的考验。经压纬,纬压经,经纬纵横交织形成藤席。根据容器的形状选择藤条,然后设计不同的图案。还需按一定规律改变经线压入的纬线根数,呈现出不同的花纹,然后巧妙地利用花纹在席面上织出“喜”、“福”等吉祥图案。如果要计算,要完成一个垫子,重复按捺挑的动作大约200,000次。

在提倡手工制作的当今世界,藤编看似简单,工具也只有剪刀、锥子等,在实践中非常耗时。编织椅子之前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铺设棕色绳索,编织时间至少为7天。如果是罗汉床,铺设棕绳的时间是5天,编织时间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完成。这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工作,而是两个人一起编织的工作。当编织对接结束时,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接头处是否有“凸起”。如果“鼓包”需要拆开重新启动。因此,在编织之初,棕绳的铺设效果会影响后续的编织工作。准备工作要从头做起,用恰到好处的力度,使床面和椅面的四个侧面紧贴。向心力藤编家具,充分张开,既能促进编织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增强家具的牢固性,避免收口时的麻烦。

现在市场上藤编从业者寥寥无几。然而,能工巧匠的技艺却体现在薄薄的藤席上藤编家具,足见传统文化的魅力。

清式家具与明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雍容华贵,飘逸飘逸,是最适合搭配藤制软抽屉的款式。无论是珍贵的红木,还是生活中常见的柴木,藤编工艺赋予家具最高的艺术气息。

另外,由于红木材料稀缺,红木价格从去年开始一路飙升,赶超小叶紫檀,价格越来越贵的珍贵红木让人望而却步。如果将大床家具的座面改为藤制软质抽屉,可以大大节省材料,降低施工成本。此外,它是天然和环保的。干净温暖的颜色搭配深色的桃花心木,可以让家具看起来更加亲切,丰富视觉体验。建议红木商家多考虑。 "

对我们来说,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记忆,值得珍惜和守护。按照一般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可以欣赏几代人的东西,肯定会流传很久。在快节奏的时刻,藤制软抽屉的乐趣、美学和境界离我们越来越近。它的亲和、自然、文化,往往能给人带来内心的慰藉和精神的避难所。因此,我们要支持藤编工艺,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刘文利,李岩.明清家具赏鉴与制作[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濮安国.试论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和谐观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赵林红.明清苏式传统座椅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5][]克雷格·克鲁纳斯,著.丁逸筠,译.中国家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苏作诚品更新于2022-11-23 21:59:18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BOTTOM

    明式家具标志性品牌

    苏作家具,几乎成为明式家具的代名词,其核心发源地在苏州东山、西山一带。

    苏作家具无论是选材、工艺、造型和韵味,均体现了浓郁的明代文人气息。

    江南自宋明以来就是全国器物文化和手工艺的中心,江南园林文化赋予了苏作肥厚的人文土壤,

    加之江南文人群星荟萃,状元进士人数在全国首屈一指,

    文人的深度参与,是苏作与众不同之处,赋予了明式家具全新的艺术高度。

    明式家具以用料考究、线条流畅、结构极简、比例精准等特点赢得了艺术的最高地位。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包含:明式家具设计、明式家具雕刻、明式红木家具木工、苏式红木家具漆工等门类,

    涵盖明式苏作红木家具的生产技术、结构工艺、质量检验三个部分。

    明式苏作家具结构多达200多种榫卯,比其他木构榫卯更趋多样、精密、巧妙。

    明式苏式家具注重符合人体的尺度,如座椅的设计,养成良好的坐姿,体现儒家风范。

    明式苏作家具制作技艺形成了“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工艺精良、漆泽光亮”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版权所有 2022 © 苏作诚品    苏作家具研习社

    苏作诚品拍卖会专场 | 苏州博物馆的家具 | 苏作家具非遗传承人 | 明式家具榫卯谱 | 苏作家具工艺谱 | 苏州大红酸枝家具厂 | 明式家具发源地

    .  .